首页 义工志愿者报名 爱心捐赠入口 微信 收藏网站

您当前的位置:普亲养老首页 > 养老资讯 > 研发成果

专家沙龙|唐钧:“医养结合”会把中国的老年服务引向歧途?

来源:普亲养老机构发布日期:2017-08-04

导语:今天想讲的是“医养结合”会把中国的老年服务引向歧途。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,几乎每次会议上都在讲,都在批这个"医养结合"。一个政策的出台,首先一定是先有政策理念,所以今天我先讲一讲政策理念。

发言嘉宾:唐钧

中国社科院研究员

今天想讲的是“医养结合”会把中国的老年服务引向歧途。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,几乎每次会议上都在讲,都在批这个"医养结合"。一个政策的出台,首先一定是先有政策理念,所以今天我先讲一讲政策理念。

关于政策理念

       1948年,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,实际上正确的翻译方法是世界健康组织。因为要建立世界健康组织,所以要给健康下一个定义,原来我以为这个定义是很新的,其实这个定义是在1948年下的。当时的说法是健康不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,还是身体的、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,这才是健康。但是,老年人不一定是生病,即使不生病,生理机能也是会衰弱,也是会失能,就是说生病和衰弱,这是一个必然趋势。

       为什么在1948年提出这么一个概念,因为在20世纪中期以前,人类的第一杀手是急性传染病、烈性传染病,天花、麻疹、霍乱、猩红热等,是人类第一杀手。但是在19世纪末,人类发明了很多东西,一个是抗生素,一个是接种,其实DDT也是很重要的东西,能杀灭苍蝇、蚊子这些东西。这里边有一个概念叫做特效药,比如说我们发明青蒿素,就是专门针对疟疾,生了疟疾,确诊了以后打了青蒿素,大概一个星期以后就能痊愈,对于烈性传染病、急性传染病的医疗实际上是有一个痊愈的概念,所以到了20世纪中叶的时候,因为有了抗生素,有了疫苗以后,这些急性传染病都被控制住,当时医疗界、医学界就觉得非常兴奋,觉得我们有办法了,世界上所有病都不在话下,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了“医疗中心主义”。那个时候就说,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医疗来解决,所以我们现在讲的“医养结合”,我们讲老年人都需要医疗,这个没错。但是实际上我们讲细一点,讲健康管理,健康管理是不是医疗?其实可能是两个概念。

      在20世纪中期以后,急性传染病被控制,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突然之间人类的第一杀手从急性传染病变成了慢性病,到今天来讲,可能癌症、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比较高,所以有一个突然的变化,这些病有一个特点,不是靠药,靠医疗能够解决的,所以现在的国际共识就是说在健康的问题当中,人的行为占重要比例,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要占到60%,而医疗在其中只占到8%的作用。为什么现在这样讲呢?因为“医疗中心主义”一直延续到现在,世界各国都在搞医改,但是哪一个国家的医改都是不成功的,包括中国。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,世界卫生组织急了,所以现在拼命地讲健康,要把整个局势给扭转过来。 

       讲了这么远,现在我们回到正题上来讲。目前来讲,在全世界,我认为在健康这个理念的扭转过程当中,实际上在老年这个领域是最有收获,贡献大的。其实世界各国在讲老年问题的时候,他们逐渐地走向了正路,但是在一般的医疗这个问题上面,我们收获不是那么大。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,这个并不是指没有疾病,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维持功能发挥是最重要的,这个里面讲到年老并不意味着健康状况不良,老年人的许多健康问题都与慢病疾病相关,特别是非传染病的疾病,这些疾病中大多数可以采取健康行为去预防,其他问题可以在尽早发现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,即使对能力衰退的老人,良好的支持环境也可以保证他们有尊严的生活,并且继续个人发展。

     到了21世纪初,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,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尽可能优化其健康、社会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。积极老龄化,强调了对多部门的行动需求,目标是“确保老年人始终是其家庭、所在社区和经济体的有益资源”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框架确定了积极老龄化的六个重要的决定因素:经济、行为、个体、社会、卫生和社会服务、物理环境,现在谈老年服务应该把眼界打开。现在的老年政策是对所有老年人的,而恰恰对最需要的失能失智这部分老年人,我们政策是不行的。反过来讲,从健康老龄化、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来讲,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怀,要给他们很多很多的优待。其实这些优待可能对老年人是不利的,现在经常的送饭,老年人明明能够自己做饭,现在偏偏要给他们送饭,送饭的结果实际上会使老年人丧失他的很多的功能,对老年人本身保持他的能力实际上是不利的。所以我们很多的想法,我们很多的好心,其实可能对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,所以我一开始讲,是不是会走向歧途?

      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时候提出建立老年人长期照顾的国际共识,讲了长期照顾是由非正式提供者——家庭、朋友或者是邻居和专业人员,卫生、社会和其他的专业机构开展的活动系统,以确保缺乏自理能力的人,能根据个人的优先选择保持最高可能的生活质量,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独立、自主、参与、个人充实和人类尊严。在这个里面,我觉得所有强调的基础都是老年人的自理和自立,而不是通过政府的很多措施取代这些东西。

       在这个里面我想到一个问题,我们现在讲的居家服务,并没有理解居家服务真正的含义,居家服务首先是要确定非正式的提供照顾者,他家里有一个老人到了失能严重或者完全失能状态的时候,大多数情况下,都需要有人照顾的。我们一个星期给他提供的一次两次这种服务,有意义吗?这种服务实际上从专业的角度来讲,叫支持性的服务。就是说基本服务是由家庭、朋友、邻居或者志愿者,或者是我们的社会组织来提供的,然后这些非正式的提供者做不了的事情,我们由社会提供支持性的服务。我们现在把重点放在支持性的服务,而不去管那个非正式的照顾者,但是我们支持性的服务又逐步走向了什么?逐步走向了送饭、打扫卫生等这样一些并不是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这种服务,所以我们现在居家服务是一个误区,而且应该来讲,居家服务并不比机构服务来的便宜。

“医养结合”会引发两个问题

“医养结合”会造成服务的误区

“医养结合”并不是一个国际共识。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卫生福利部,但是中国有三个部门,人社部、民政部和卫计委。中国人讲三个和尚挑水喝,比较麻烦。我总结一下,我觉得“医养结合”会引发两个问题,第一个造成了服务的误区,第二造成了筹资的误区。简单举一个例子,卫生部印发的《护理院基本标准(2011版)》规定,仅就人员配备而言,每50张床位至少需要一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医生,还要有3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生。当然,至少还要配备5名主管护师,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的护士,少不了护理人员40名,其中有13名注册护士。想一想,上面这些人的人工成本有多大,如果按照卫生部护理院的标准来建设的话,人工成本有多大?我算了一下,非常粗地算了一下,照顾每个老人仅仅就这些人的人工费,至少是6500块钱以上,其他的还不算,其实恐怕6500块钱都是打不住的。

我们现在有700万(重度失能)老年人,按上述配备,至少需要56万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生,182万名注册护士,但是根据《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统计公报》来说,我国职业医生和助理医师一共有304万人,注册护士有324万人,大家想一想,如果都办成护理院那是什么状况,更不用说基层全科医生等等,其实这些规划没有考虑实际情况,中国根本就没那么多医生。

“医养结合”会造成筹资的误区

另外,“医养结合”会引发筹资的误区。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脆弱源于制度设计,在《社会保险法》里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三个方面负责的,用人单位、个人以及政府补贴,但是对于基本医疗保险,只有两个部分,用人单位和职工。所以医疗保险的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制度。实际上近年来学者一直认为,医疗保险的未来趋势不乐观。

 刚才讲了,这两条歧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,如果按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,我们可以看到前景,那就是又一个“医改”。就是养老如果按现在这样发展下去,就是医改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了获得感的问题,我研究了获得感的问题。如果一项服务和一种商品,当成生意来做,一般来讲一个社会当中有三分之一,尤其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认可这个服务,认可这个产品,我们讲这个提供者就发了大财了,越过三分之一再往前走的话,其实利润反而会薄,因为那些人的购买力没有那么强,所以这个利润,要把这个产品成本往下降,大多数人做到三分之一是不往前做的。

 这个经验是外商、外企、外资带给我们的,这可能是经济学或者讲商务上的一个规律,就是说只要保证三分之一的人能够认可他就行,就能发大财。但是如果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刚需服务的话,像这种情况如果也按生意来做,市场来做,老百姓的获得感就没那么强了。每个人都需要,实际上有两种解决办法,第一种办法是政府自己来做,这是老办法。现在看起来发展情况也不好,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市场来做,政府给补贴。至于怎么补贴,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要把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有机整合

       其实,“医养结合”已经讲了这么长时间了,在中国社会里,对于医的概念是一个扩大化的概念,现在没法扭转过来。我们实际上要讲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“1+1>2”的功能,这里面讲到功能耦合,社会政策里面讲“结合”或者“融合”,必然涉及到有机整合,必然的前提是结构分化,结构分化的目的是功能分化,结构和功能充分分化的基础上,通过不同的结构之间的功能耦合,才有可能实现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”的有机整合。

       现在这还只是一个概念,但是究竟怎样把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有机整合,这是下面探讨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,但是首先是结构分化、功能分化,要把这个搞清楚了才有可能有机整合。就像我们的手和脚,人跟动物是不一样,我的四肢分成手和脚,手有手的功能,脚有脚的功能,才能实现有机整合,和动物不一样。这个问题很重要,现在光讲老年人需要的就结合起来。经常开玩笑说,我说老年人需要吃饭需要睡觉,这是刚需,我们怎么解决呢?是吃饭的时候睡觉,还是睡觉的时候吃饭,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。我们简单这样糊里糊涂讲“医养结合”,本质也是一个伪命题。

      谢谢。

温馨提示: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「普亲养老」的新闻资讯、老人护理知识、最新优惠等信息,您可以拨打普亲养老官方咨询电话:4001-181-080,或点击在线咨询,我们将为您做详细解答。

推荐关注
咨询快捷通道

  •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
  • 扫描关注客服微信

咨询电话

服务明星><

彭芙蓉/长沙普亲老年养护院院长

主管护师,一级健康管理师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陈继波/湘潭普亲易俗河机构院长

主管护师,从事临床护理20多年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杨国文/高级厨师

掌握原料营养搭配,色香味俱全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王从林/评估师、执业医师

湖南师范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舒 飞/院长助理

高级养老护理员、保健按摩师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龙 敏/院长助理、康复师

从事老年人康复护理工作近十年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潘小玲/社工、客服

擅长组织老人进行康复娱乐活动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郭 江/心理咨询师

二级心理咨询师、护理中级职称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欧阳花兰/高级营养师

擅长老人儿童及孕妇的餐食制定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刘倩文/护理组长

特别有耐心,护理工作满意度高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于彩云/护工组长

专业从事老人护理工作10多年

点击进入详情查看介绍

环境展示><
 

本站文字及图片内容版权归湖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「湘ICP备15011513号-1」 法律声明

Copyright © 2019 湖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